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中国的古代计划生育探秘 头痛人口过多

中国的古代计划生育探秘 头痛人口过多

2011-1-21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光明网 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  众所周知,计划生育是我国现在的一项基本国策。古代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,实行过计划生育呢?

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先来看一下中国历代人均寿命:

  夏代:18岁,秦代:20岁,东汉:22岁,唐朝:27岁,宋朝:30岁,清代:33岁。

  建国后1949年:35.0岁,1957年:57.0岁,1981年:68.0岁,1999年:70.8岁,2000年:71.8岁。

  以上一组数据说明,封建社会时期人的寿命是很短的。中国的人口在清朝前差不多都维持在5000万左右,这还是在没有战争的所谓太平盛世的时代,只有到了清末中国的人口数字才过亿。由此可知,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人口,相比领土而言,确实有些过少了。因此,增加人口反而是当时民族延续的历史使命。而且古代的人素来有“养儿防老”、“多子多福”的思想。只要条件允许,就会可劲儿生。况且古代生产力低下,没有足够的人口就很难生存。据史书记载,唐朝时人均可耕地曾达到30几亩,少的时候也有十七八亩。耕地这么多,而生产工具却很落后,因此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是绝对不行的。不过,并不是人越多越好,在我国古代,也出现过人口过多的时期。

  在《明会要》中有这样的记载,万历六年,中国的人口数量为6069.2万,在此之后有些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。40多年后,《太平广记钞》刻本发行。文学家冯梦龙在评纂此书时,于《仙部·古元之》记载的神国人和邻邦通婚,欲生育“二男二女”处加眉批道:“若二男二女,每生加一倍,日增不减,何以食之?”“不若人生一男一女,永无增减,可以长久。”

四世同堂

  汪梅村在其所著的人口学专著《乙丙日记》中认为:人口“万不容过多”!他反对早婚,对“求子孙多”的传统观念持批评态度。他在1855年到 1856年间提出“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”的思想,是提出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第一人。汪梅村降低人口出生律的办法是,在第一胎后“施送断胎冷药”。他还主张晚婚,提出“定三十而娶,二十五而嫁”。他认为,若“生女两个,生男三个”,都要加重交税以惩戒。

  韩非子也有自己的人口论思想:“今人有五子不为多,子又有五子,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,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,事力劳而供养薄。”初唐著名白话诗僧王梵志有这么一首诗:“富人少男女,穷汉生一群。身上无衣挂,长头草里蹲。到大耶没忽,直似饱糠牲。长大充兵仆,未解起家门。积代不得富,号曰穷汉村。”从贫富的角度论说了人口问题,明确指出一家人生活的好坏,直接与子女多少有关。他在另一首诗中又写道:“续续生出来,世间无处坐。若不急抽脚,眼看塞天破。”他主张“生儿不用多,一个胜十个”。他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。

  明代初期进行人口“普查”,洪武二十六年,全国人口为6054多万人,比元朝增加700余万人。其中城市人口增长特别快。到清朝乾隆年间,全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。康熙、雍正担心的局面终于出现了:“将来户口日增,何以为业?”乾隆忧心忡忡地说:“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,较之康熙年间计增10余倍,生之者寡,食之者众,朕甚忧之。”乾隆帝令各级官吏奏明人口增长的原因。进士洪亮吉写《治平篇》、《生计篇》,全面分析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,洪亮吉这样写道:“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,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”,“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,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,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教授之馆不加增”,后果“甚可虑”。他建议开辟土地,进行人口迁徙,并且减轻赋税,厉行节约,使物尽其用,禁止土地兼并,以求封建制度下的民人“平等”。
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人口过多        
热门景区排行榜